脊柱,患者,骨科,尤其是,目前

提問: 得了電腦依賴癥如何治療? 問題補充: 医师解答: 專家:頸椎病的急速年輕化與青年人的不良工作習慣有關,尤其是“電腦依賴癥”危害不小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生活方式的改變,人們的骨頭越來越“脆弱”,提前“老化”現象屢見不鮮。 記者從日前在廣州舉行的全國首屆脊柱、人工關節新技術高級研討會上獲悉,目前我國頸椎腰椎病變、骨關節炎、脊柱側彎發病率逐年走高,但在治療方面存在醫療擴大化、過度治療等問題。  與此同時,市民普遍缺乏脊柱保健意識,對如何避免頸椎腰椎疾病有諸多認識誤區,例如,如今流行于“宅男”、“宅女”一族的床上電腦桌以及成人“背帶”,其實并不能保證脊柱100%不出問題。   問題一  脊柱側彎治療不宜擴大化  廣東省人民醫院骨科脊柱外科副主任醫師昌耘冰博士指出,目前我國脊柱疾病尤其是脊柱側彎治療領域存在諸多不合理之處,主要是手術尺度控制過松,融合方式不合理,適應癥泛濫,“有些醫院對不到40歲原本可做保守治療的患者,也進行手術治療。” 昌耘冰指出,這種醫療擴大化、過度治療對病人不利。通常,在X光照片上脊柱側凸度小于20°的輕度患者,可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形體鍛煉以矯正姿勢和減輕畸形,一般無須做手術。而彎曲角度在20°~30°左右屬于交接情況,除非是側彎基本固定的年長患者可以先做手術,通常還是主張先做支具矯形的保守治療,定期隨診觀察,只有在側凸角度進展加快的情況下才考慮手術治療。  問題二  年輕患者不宜采用脊柱內固定  廣東省人民醫院骨科主任鄭秋堅指出,目前骨科領域最前沿的治療熱點,主要是重度脊柱側凸畸形矯正、頸椎人工椎間盤置換技術、脊柱非融合技術和微創髖、膝關節置換、關節鏡技術等新技術的運用,其中脊柱疾病手術向減少創傷方向發展,成為治療新趨勢。  鄭秋堅介紹,以前,椎間盤突出從開刀治療刀口10多厘米,術后病人要躺兩三個月。如今隨著治療技術的不斷進步,許多醫院已采用微創手術,刀口只有幾厘米,患者術后只需要休息一周左右。有些患者還可采取穿刺法治療,無須開刀。但他強調,穿刺法有明確的適應癥,不是所有的病人都適合。“病情相對簡單、病變程度輕,患者年輕且未合并椎管狹窄,可以考慮采用穿刺法。”  對年輕患者來說,如今骨科學界提倡采取非融合技術,即手術用特殊器械固定椎節。“以前強調手術采取脊柱內固定的方式,但這種手術會導致臨近的椎節出問題,對年輕人影響很大。”鄭秋堅說,非融合技術的優勢在于能夠阻止相鄰椎節融合。  據了解,非融合技術在歐美已經開展十幾年,國內則剛剛引進,這幾年京穗滬三地大醫院陸續開展。目前省醫已采用非融合技術廣泛開展人工椎間盤置換等各類手術,尤其是對頸椎、腰椎固定的效果最為明顯。  早期骨關節炎患者  可用軟骨細胞“自我修復”  晚期股骨頭壞死患者需要做人工關節置換,但人工關節安裝后,并非一勞永逸。“通常傳統的人工關節植入10年之后就需要翻修。” 鄭秋堅說,近年來人工關節假體的材料和關節類型也在不斷改進,從過去的金屬對聚乙烯改進為最新的金屬和陶瓷關節,更適合病情嚴重的年輕患者的需要。  他指出,目前年輕患者、早期關節炎患者并不一定要做人工關節,還可嘗試用軟骨細胞自我修復缺損。目前,廣東省人民醫院正與國外研究機構聯合進行組織工程化軟骨修復軟骨缺損的臨床應用研究。  據介紹,采用該技術時,醫生需用關節鏡從患者體內取出若干軟骨細胞,在體外培養三周。根據患者的缺損程度和位置,培養出一定數量的軟骨細胞,再移植回患者損傷部位,從而實現軟骨細胞自動修復愈合。  問題三  “電腦依賴癥”讓脖子提前幾十年“老化”  “過去頸椎病被視作五六十歲人群的常見病,除非是急性損傷,一般很少看到二三十歲的頸椎病患者,但近五年來,我幾乎每次出門診都能接到幾個年輕病號。”廣東省人民醫院骨科王義生主任醫師表示,頸椎病的急速年輕化與青年人的不良工作習慣有關,尤其是“電腦依賴癥”危害不小。埋首看顯示屏是不符合頸椎的生理結構的。頸椎生理結構前突,最適合的生理位置是頭部在中立位且略有后伸,否則就容易造成頸椎韌帶勞損,引發頸椎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unoa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